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 | 马艺华:同班男生娶了英语课的美丽教师

2017-10-27 老号休假新号顶班 永远的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马艺华,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中国煤炭报》。后转投《中国体育》杂志和《运动·休闲》杂志,现在《中国体育报》供职。


原题

英语老师,

也是同班同学的妻子


前排女生左2朱老师,后排男生右4是我

 

翻腾库存的老照片,发现有几张近40年前的图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时跟班上同学出去玩的合影,并且从图中看到一位梳长辫、不戴眼镜的姑娘,她是我们大一大二时教英文的朱老师。我们师生怎么会如此“打成一片”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这些很具时代特点的照片看,朱老师跟我们班的同学岁数都差不多,甚至我们很多同学的年岁比她还要大出好几岁。这可能是刚恢复高考我们头几届大学里特有的现象,因为之前有十来年的时间没有高考,致使很多人年近三十了才踏进大学校门;而大学里有些任课老师是恢复高考前几年被选送上大学的,而他们的岁数又没有老三届那么大,于是师生间奇特的年龄差就出现了。想了一下,当时我们人大比本科生年龄小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外语和体育课上。


美丽的英语教师

 

师生间年龄相仿,所以朱老师跟我们班同学很玩得来,大家外出游玩都会想着叫上她,所以也就留下了这些师生同玩的珍贵合影。因为相互间很熟,平时班上同学们也经常跟这位小老师开玩笑。但让很多同学都没想到的是,她后来会跟我们班的一位男生成为一家子。

 

也许作为1978年应届考生的我,当时的“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从日常的蛛丝马迹中看出她俩的“苗头”,才会感觉突然。另外,他俩的保密工作也的确做得很好。

 

平日里性格随和的朱老师跟我们一起玩,但酷爱做学问的那位本班同学却不怎么入伙,比如这几张老照片里就没有他的身影。他俩给人留下的印象对比较强烈,朱老师是呈现小鸟依人般的女性,个子不高;王同学瘦高瘦高的不爱挺胸,一身的学究气。常常在课堂上听他大段地背诵古文、引经据典,让我们很是佩服。


前排女生左2朱老师,后排男生右3为我

 

据说原先他俩都在一个兵团上山下乡,应该算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后来她被选送上大学生学了英语,毕业时正好王同学高考,他们又正好同在一个学校,并且成为师生。

 

大学男教师爱上自己教过的女学生的故事似乎时有耳闻,但女教师恋上男学生感觉不多,所以他俩的姻缘成为我们同学中的一段佳话。

 

当时我是朱老师所教的那个英文班的课代表,所以跟朱老师打交道较多,她在课上也经常让我回答问题。记得有一次我上课开小差,正好她向我提问,要做一个should I的句式,我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should I”的发音中听出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意思,便问“雪莱怎么了?”一时间班上哄笑。


前排女生左3朱老师,后排男生左2为我

 

作为年轻的女教师,爱美是很自然的事了。当时物质流通不畅,全国人民又都认为上海的商品好,所以每次放寒暑假回上海探亲,总有女生托我捎带点东西。有一次朱老师也让我帮着买毛衣,我到上海就拉着我姐姐当参谋在南京路上一通地逛,终于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第一百货公司买了一件藕合色的高领毛衣。带给朱老师后她很满意,后来还专门告诉我她穿着这件毛衣参加欢迎学校一位外教的舞会,受到了大家的夸奖。

 

那时候朱老师家住在城中心的南长街65号,对着中山公园的西门,西边紧挨着的就是中南海。有一次我放假回家探亲,热心的朱老师邀我这小弟进城先把行李放在她家,这样到王府井去采购也方便。上学四年,班上的大姐们也时常对我这“小同学”有所关照,比如何砚平大姐就常请我去她家“改善生活”。


大二,师生们一起在何砚平同学家里包饺子。左起石伟波、何砚平、朱老师、徐匋

 

那天还在朱老师家吃了午饭,她妈妈操着一口跟我父母口音很近的山东话向我问长问短,让我感觉很是亲切。饭后还在她家闷了一小觉,随后便精神抖擞地上火车了。

 

毕业后就跟朱老师没有什么联系。有一次,应该是在毕业30年后,班上同学想着集体重游一次颐和园,回味当年上学时在知春亭拉圈跳集体舞的情景,很多同学强烈要求那位男生把朱老师带上,于是就有了那张彩色的集体照(见附图)。


前排坐者左2朱老师,我站立在她们所坐的石头后面

 

时至今日,他俩也该到了退休的年纪。从班上的微信群得知,他们在京郊买了个小院,过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闲适生活。他有时候还在群里通告:有山货下来了,有需要的同学联系他。


前些年我还收到过他写的一本书,那是2007年出版的上下两卷本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他在卷首语深情地写到:把此书献给妻子,感谢她长久以来的支持,才使他能完成这部著作。

 

一想起近四十年前与大学同学、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心里会觉得暖暖的,满满的。


:因为顾忌当事人的隐私,所以我在文中就不把他们的名字写清楚了,但这段往事确实很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时代风貌。)


杨钢元和王毅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特此鸣谢



人大新三届阅览室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最完美的礼物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张小雪:小学肄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一百幅老照片里的人民大学新三届

人大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人大新三届同学对母校的感言与寄语

张晋峰:一段难忘的经历

徐世平:经历学潮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徐建: 中国不缺当官的,

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南生

何砚平:吴方有芳,愈久弥香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张小雪的大学生活:那些流年,那些囧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骆小元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关注永远的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